每日翻动20年前的《羊城晚报》,她如何引发万人时光共振?
还记得那个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坚持发布“20年前的今天”旧报内容的“lisa”吗?这位来自广东德庆的读者名叫刘丽,是一名老师,她的举动引发强烈共鸣,上千粉丝追更,点赞过万,评论区化身“时光留言板”,网友纷纷标注个人“生命刻度”。
羊城晚报专访刊发后,刘丽表示,好多人惊讶于自己和《羊城晚报》的渊源,想请自己和孩子聊聊。8月8日下午,刘丽受母校邀请,回到肇庆市德庆县莫村中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羊城晚报》交流分享活动,活动以“调动感官 感受阅读的力量”为主题,莫村中学部分行政及高三级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办公室主任覃阳英向师生们介绍了活动目的与流程,随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刘丽作为分享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刘丽老师因坚持在社交媒体上推送“20年前的今天”《羊城晚报》内容而受到广泛关注。
活动中,刘丽老师介绍了感官的联动,并分享了自己与《羊城晚报》的故事。她讲述了1998年,17岁的自己在粤西家乡小镇读高中时,通过《羊城晚报》接触到“心理健康”概念,从此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并最终报考了应用心理专业,投身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活动中,刘丽将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个维度,解析如何让阅读突破平面局限:当目光掠过书页,是视觉在浩瀚文字海洋中扬帆起航;指尖抚摸纸张,温润细腻的触感带来心灵的升华;翻阅时的“沙沙”声、情节里的“呼”“噗噗”“咔哧”,是听觉在聆听文字的律动;书页间扑面而来的书香,是嗅觉与知识的邂逅;而那些如香甜果实般的文章,更能勾起味觉对未知的好奇。这场感官的盛宴,将让阅读从“看”变为“体验”。

校长冯瑞荣表示:“此次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老报纸,唤醒了学生对纸质阅读的立体感知,激发了学生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探索热情,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何调动感官能深化阅读?科学揭示了背后的奥秘:当感官刺激与阅读内容高度匹配时,读者更易进入深度共鸣。神经影像研究显示,阅读悲伤情节时,大脑前岛叶的激活程度与实际经历疼痛时相似度达68%,这种镜像神经元的激活,让文字描述的情感在读者脑中形成“模拟体验”,成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础。

不仅如此,接触复杂人物关系的文本能显著提升“心智化”能力——持续6个月的阅读可使读者识别他人情绪的准确率提高37%,这种能力迁移到现实社交中,便转化为更强的共情品质。同时,通过阅读中的替代性情感体验,读者会无意识建立情绪应对策略库,临床研究证实,定期阅读疗法能让情绪调节能力评估分数比常规治疗组高出29个百分点,助力读者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文 | 记者 许敏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