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思政引领力的“导航仪”作用
作者:李晓华(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作为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素,思政引领力犹如“定盘星”“导航仪”,为教育强国建设指引清晰方向,注入磅礴动力。
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
思政引领力,意指以思想政治教育领航教育强国建设各领域,贯穿教育事业全过程,从而汇聚强大的思想动力与精神力量,确保教育事业始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建立在继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系统总结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并紧密结合新征程上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思政引领力作为“六力”之首,为全面建设教育强国举旗定向,突出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价值碰撞、信息化时代的认知重构、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唯有强化思政引领力,才能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引领力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价值主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包括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等八大体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鲜明的导向性,将八大体系有机串联,成为价值引领的核心主线。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能够确保教育改革创新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有效落实教育“四个服务”的方针要求;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能够凝聚教育改革创新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助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能够增强教育主体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汇聚师生团结奋进力量,为教育改革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多维发力,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
新征程上,必须多维发力提升思政引领力,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构建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增强学校主渠道思政引领效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螺旋上升式”教学衔接方案,创建“同题异构”示范课堂。要完善思政教师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制度,开展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项目,构建包含政治素养、专业能力、育人成效的多维评价体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建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开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案例库,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的全员育人格局。
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激活社会大课堂思政引领潜能。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加强“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全学段有效衔接,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协同,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度渗透于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网络教育多维场域;全主体参与有效联动,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为抓手,通过建强用好省市县三级德育共同体,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实施“家校共育示范校”认证评估等措施,形成强大的社会协同育人合力。要着力加快“大思政课”资源开发,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等,组建跨区域思政教育基地联盟,构建全域覆盖的实践教学网络;依托数字化技术创新育人载体,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有机融入“大思政”工作体系,开发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实施“思政+”产教融合计划,重点推进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对接项目,形成以国家政策为引领、学校实施为主体、家庭深度参与、社会资源支撑的协同育人体系。
构建长效化制度保障体系,提升教育强国建设思政引领动能。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但以思想政治教育领航教育强国建设各领域的制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要突出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关键指标一票否决制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覆盖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质量监测指标库,研制包含认知发展、价值塑造、行为养成三大维度的测评工具。要注重智慧赋能,构建“智慧思政”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追踪思政教育质量动态,建立省域思政教育发展水平数据库,实现教育资源分布可视化呈现与精准调配。要强化师资保障,构建“国家示范培训—省级轮训—校本研修”三级培训体系,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创新方法路径、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根基和育人保障。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3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