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民俗盛会, 解锁土乡风情密码



本报记者 王十梅
“五一”假期,当人们纷纷踏上旅途,寻找诗与远方时,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秘。在这里,土族圈圈席、花儿会、土族婚俗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一场盛大的民俗狂欢,让每一位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圈圈席:
舌尖上的土族风情
5月1日,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令人食指大动的土族圈圈席。
圈圈席是土族特有的设宴待客形式。土族群众遇婚丧事时,会在场院等宽敞处用木板或门板支成简易的长条桌,地铺麦草,邀请宾客围成一个大圈席地而坐就餐,故而得名圈圈席。如今,圈圈席不只局限于婚丧事时举办,而早已成为土族群众招待八方游客的美食盛宴。
11时,在小庄村广场上,用长条桌围成的圈圈席旁边,早早围满了前来一尝土族美食的游客。随着一道道美食上桌,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或开直播。“这道‘背口袋’看着就好吃!”“翡翠搅团真是色香味俱全!”“这道凉拌鹿角草我没吃过,一定要试试!”
当十五张桌子上摆满各色菜肴后,圈圈席正式进入了高潮。大家纷纷拿着筷子,围成一圈,顺时针沿着圈圈席开始品尝美食。很多外地游客也迅速融入其中,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从兰州到互助旅游的李欣雨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宴席,觉得很新奇,也很好玩,土族美食也很好吃。”
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国龙说:“‘五一’假期,我们用土族特色的圈圈席迎接广大游客,不仅想让游客吃到土族美食,也想让大家感受到土族百姓的热情和土族民俗活动的魅力。”
在圈圈席上,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天说地,不同地域的游客相互交流着对某道美食的感受。欢声笑语中,土族的饮食文化就这样生动地传递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花儿会:
歌声里的岁月长歌
在圈圈席告一段落后,花儿会拉开了帷幕。广场上的游客,或站或坐,翘首以盼这场听觉盛宴的开始。
不一会儿,五位身着艳丽土族服饰的花儿歌手登上了舞台。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绣工精美,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土族的独特韵味。从《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到《情哥哥阿门不来了》,从《雪白的鸽子》到《好花儿迎来了春天》,从《妹妹的山丹花》到《拉仁布与吉门索》……在一位位花儿歌手的动情演唱下,一首首花儿在广场上回荡。这花儿唱出了人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唱出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周围的游客都听得十分入神,有的轻轻跟着节奏摇摆身体,有的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花儿会是土族传承已久的重要文化活动,老一辈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唱花儿,花儿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花儿就是我们土族人的心声,高兴时唱,难过时也唱,一辈一辈就这么唱下来了。看到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和外地游客也喜欢听,我打心眼里高兴。”小庄村的叶老汉说。
花儿会持续了几个小时,歌手们一首接一首地演唱着经典曲目,也不时加入一些新编的歌词,让古老的花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们沉浸在这美妙的歌声中,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土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土族婚俗:
传统里的浪漫传承
当花儿的余音还在空中萦绕,不远处的土族故土园中,一场还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婚礼”过程的土族婚俗婚礼现场演艺,又吸引了数百位游客驻足。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不仅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就连婚礼也是在欢乐的歌舞中进行。演出现场,一位游客被随机请上了舞台,沉浸式地体验了“土族新郎”的角色。婚礼在两位土族阿姑把代表祝福的吉祥之水洒向观众后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两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即娶亲者)上场,他们在饮过迎亲酒后,与现场的阿姑们一起跳起了“安召舞”。在新娘的闺房中,正在举行改发仪式。改发时,新郎官要拿着梳子倒梳头发三下,再梳新娘的头发三下,代表结发夫妻永相伴。随后迎亲队伍会带着新娘到新郎家,接下来便是拜天地、谢媒等环节。
这场土族婚俗婚礼演艺,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土族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现场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这场婚礼,对土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魅力。
在观看演出后,游客刘先生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演出太有趣了!这次近距离地欣赏土族婚俗,感觉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文化大门。”
“五一”假期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在土族圈圈席、花儿会、土族婚俗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的装点下,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与温情的民俗大舞台。游客们在这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听觉、味觉上的满足,更是一次对土族文化的深刻体验与感悟。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管委会副主任东国琴说:“‘五一’期间,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希望来到互助的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物,欣赏到动人的歌舞,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土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到土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