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执此“青绿” 共绘宜居新画卷



绿色,是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更是惠民福祉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东胜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六个工程”生态建设部署,以生态修复与保护为核心抓手,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将生态治理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通过“生态+修复”“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的多维路径,构建起天蓝地绿、水清城秀的生态画卷,真正让生态福祉触手可及,让发展与美丽同行。
低头看
涵养“老树新枝添绿意”的传统产业新活力
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牛羊成群……初秋,位于东胜区铜川镇的民达煤矿一片绿意盎然。“别人来我们这儿都得感慨一句:‘从哪里开始是煤矿?’。”民达煤矿负责人康占东自豪地说。
走进民达煤矿记者看到,121栋温室大棚的骨架正拔地而起。据悉,这里是民达煤矿6月刚动工的新项目,头一批27个大棚10月份就能建成投用。

这片拔地而起的温室群,是东胜区从“地下黑色”走向“地上绿色”的又一关键落子。过去民达煤矿采煤留下的复垦区,如今早已变了模样。在一期已投入使用的大棚区,葡萄藤早已爬满了架,柿子、桃、梨、杏轮番挂果。绿叶掩映下,铜川镇神山村的村民们正忙碌地施肥和采摘。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尘土飞扬、挖机穿梭的煤矿采集区。
塔拉壕煤矿则完全是另一派风光。
走进塔拉壕煤矿智能化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井下采煤机、运输皮带运行状态。“以前一个班几十号人在矿井下,煤尘大、风险高。现在,我们更像是‘白领矿工’,坐在集控室就能完成大部分操作,安全更有保障,效率还翻了一番。”综采队负责人指着屏幕说。
不仅矿上添“绿”生“智”,矿“下”也悄然生变。
近年来,东胜区创新推广保水采煤工艺。全区12座井工煤矿全部落实保水采煤措施,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上半年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项,完成投资1.97亿元,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驰而不息的工作换来的是东胜区绿色矿山建设的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绿色矿山26座,创建率达到87%。2025年,东胜区计划再建设2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其中鑫源煤矿已经进入初审阶段,万利一矿也开展了自查评估。

从“人防”到“技防”再到“智防”,东胜区生态建设实现精准治理“三连跳”。高品质生态环境为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抬头看
打造“新芽破土孕动能”的新兴产业新引擎
站在东胜区罕台镇的山丘上眺望,一排排银白色风电叶片缓缓转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东胜区新能源内陆港50MW分散式风电项目现已建成投产,年上网电量约为1.3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万吨。”项目负责人张微介绍。
多年前,这片位于东胜区西部的戈壁区域,因常年风沙侵蚀、降水稀少,水土流失问题极为突出。随着东胜区“绿电+生态”协同治理模式的落地,这片土地迎来了彻底蜕变:区域内不仅建成了分散式风电场,8台单机容量6.25MW的风机错落矗立,还通过种植樟子松、柠条、沙棘等耐旱树种,构建起“乔木固土、灌木防风、灌木保水”的混交林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再走进这里,风机叶片随风转动,混交林绿意绵延,曾经荒凉的戈壁已焕发生机,成为“绿电输出”与“生态修复”双赢的典范。
这边风机发电忙,那边光伏项目建设也不甘落后。
站在国电东胜热电23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驻足遥望,占地超1.4万亩的深蓝色光伏矩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安装光伏板后,地表蒸发量能降低20%~30%,风速大幅减弱,复垦区的沙尘被牢牢‘锁’住。板下还能种植耐旱作物,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发电效益双赢。”国电内蒙古东胜热电新能源项目部杨学龙介绍道。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利用”的立体发展思路,在东胜区早已不是停留在规划中的构想——东胜区铜川镇神山村依托光伏项目的空间优势,创新探索“药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方的闲置土地上规模化种植板蓝根等耐旱中草药,使其借助光伏矩阵降低蒸发、保持水土的特性实现稳健生长,让每一寸土地都实现“发电+种药”的双重价值。
制度护航,多样化举措让东胜区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为发展级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积聚起“绿色进力”。
——目前,东胜区已启动实施市场化新能源项目3个、分散式风电项目2个,累计并网新能源风电5万千瓦、光伏3万千瓦。
——实施重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等治理工程,完成防治任务3.65万亩。
——水资源管理方面,东胜区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2025年,东胜区计划将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在2718万立方米,总用水量控制在7557万立方米。
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大、举措实,从“荒原戈壁”到“生态绿洲”,从“生态修复”到“长效守护”,东胜区持续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向前看
共赴“蓝天碧水映家园”的美丽生态新图景
“快看,遗鸥来了!”在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飞鸟掠水的景象。
近年来,东胜区扎实推进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强化生态补水。目前,遗鸥保护区水域面积已达到10平方千米,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今年保护区来了更多‘老朋友’,还迎来了一些‘新客人’。”保护站站长魏军介绍。目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5种,再加上其他鸟类共有115种,每年承载的鸟类数量达10万只以上,还有数十种草原动植物……生态好转的效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了互证。
东胜的一方“活水”,不仅为遗鸥“解忧”,也为这里的居民生活带来了看的见、摸得着的新变化。
从水里到岸上,从保护区到生活区,东胜区不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完善河湖长制度,落实“人防+技防+无人机巡防”机制。截至目前,东胜区排查整治“四乱”问题45个,清理垃圾1.4万余吨。2024年水利部下发的214个图斑已全部整改完毕,完成388个市河长办反馈图斑整改工作。
沙化土地上,另一种治理方式成效同样显著——在东胜城区东南方向的30余里处,一丛丛新绿从岩壁上蔓延铺展,近万亩的沙棘林正在这里固土防沙。

“一片沙棘林通过林冠层截留降雨、落叶枯枝抗冲刷、沙棘根部固定土壤这三道防线,可以有效减轻水流冲刷侵蚀,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东胜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韩琐垠介绍。
与此同时,铜川镇枳机塔村枳机塔社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来自东胜社会各界的植树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铲土、扶苗、浇水……新栽下的树苗随风摇曳,大地一片生机。
近年来,东胜区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要求,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纳入顶层设计,差异化推进林草种植。截至目前,东胜区已续建完成“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5.7万亩,补植补种各类乔木、灌木约579万株。绿水青山成色更足、底色更浓。


行走在东胜大地,但见山坡披绿、河流清澈,绿进沙退、产业兴旺。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东胜区正以“立说立行”破局,用“久久为功”筑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奋力书写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发展新篇章。
(记者:傅雨维)
编辑:鲁敏 审核:田志强 白慧敏 刘冬
校对:任施瑶
新闻热线:0477—8139311
投稿邮箱:dsb0477@163.com
声明:东胜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者,本平台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