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潍坊临朐:红色沃土绽新韵 沂蒙精神代代传

时间:2025-08-28 19:19:00

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通讯员 赵晨旭 潍坊报道

在沂蒙大地的怀抱中,临朐,这座充满红色底蕴的小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革命精神的光辉。作为潍坊市唯一的沂蒙革命老区县,临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沂蒙精神在这里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成为了临朐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下的临朐正以坚定的步伐,积极探索,以实践回应着这一时代之问,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守好红色家底:让每处遗址都成为精神课堂

九山镇淌水崖水库大坝上,204米长的连拱石墙静静矗立,诉说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锤一钎建水库”的奋斗传奇;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瑞庄村,临朐县委旧址的青砖灰瓦间,“1938年全村12人参军”的红色故事仍在流传;五井镇茹家庄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旧址里,当年战士们佩戴的旧枪械,默默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记忆……走进临朐,这些散落城乡的红色遗址,如同一个个“历史坐标”,让人随时能触摸到沂蒙革命老区的精神脉搏。

临朐境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迟浩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战斗足迹。如何让这些用革命先烈鲜血与汗水铸就的红色资源“活”起来、传下去,成为临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关键所在。

“红色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好它们,就是守住了沂蒙精神的根与魂。”临朐县文旅局局长吴玉政的话,道出了当地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视。近年来,临朐始终把红色遗址保护摆在重要位置,从“抢救性保护”到“系统性修缮”,从“单点守护”到“全域统筹”,一步步为红色家底筑起“防护墙”。启动革命文物普查工作,组织专业团队走遍14个镇(街、园、区),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摸排,让文物家底更加清晰。

制定出台《临朐县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红色遗址保护的责任主体、修缮标准、利用方向,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累计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6400万元,实施齐长城临朐段、淌水崖水库大坝、中共临朐县委旧址等48个文物保护项目,对馆藏珍贵革命文物进行全面修复,让濒临损坏的红色遗址重焕生机。

一系列措施落地,让散落在全县的红色文化遗址拂去历史的尘埃,绽放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在临朐,红色遗址的保护从不只是“修旧如旧”,更注重与民生需求、乡村发展相结合,让革命旧址成为惠及群众的“精神家园”。沿着五井镇茹家庄村的石板路往里走,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藏在错落的民居间,这便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旧址。秋日阳光洒在院墙上,斑驳的痕迹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厚重。

此前,旧址因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体开裂,一度濒临倒塌。转机始于2022年,全县投入250万元启动旧址修缮工程,不仅修复了青砖灰瓦、木质门窗,还在院落里增设了红色文化长廊,陈列着村民捐献的老照片、煤油灯、旧军壶。

“修缮时特意保留了当年的陈列原貌,就是想让大家看到最真实的历史。”茹家庄村党总支书记王群说,现在旧址成了村里的“红色客厅”,党员干部来此开展主题党日,一批批学生来此参加红色研学,就连平日里,周边村民也爱来这儿转悠听老党员讲抗战故事,“去年一年接待了3万多人,红色遗址真正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在临朐,像这样的红色蜕变还有许多,从淌水崖水库的“精神地标”,到瑞庄村的“红色课堂”,再到茹家庄村的“红色小院”,临朐用实实在在的保护行动,让红色遗址走出“历史深处”,融入百姓生活,将全县红色资源保护推向新高度。

讲活红色故事:让沂蒙精神浸润人心

日前,在潍坊市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的舞台上,临朐县的选手们大放异彩,凭借着精彩的表现喜获佳绩。选手张竹青以《流淌的沂蒙精神》为题,深情讲述了临朐人民修建淌水崖水库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九山群众为解旱涝之苦,在公社党委带领下,自带干粮、自筹物料,用6年时间一锤一钎凿出了‘世界石砌连拱第一坝’。在建设过程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们齐心协力,这种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就是流淌在我们临朐人血液中的沂蒙精神。”张竹青的讲述,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到了他们为了改变生活、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

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既要守住历史的“根”,更要长出时代的“芽”。临朐深知,要让红色故事走出档案、走进人心,必须打破传统传播的边界,构建多元立体的表达矩阵。

精心打磨本土红色课程,编研《聆听大地的心跳》《高奋的戎马一生》等20余堂党员干部培育课程。这些课程以“支前精英——临朐挑子营”“英雄沂山燃烽火”“侦察英雄刘玉阶”等本土故事为素材,用“接地气”的方式解读革命精神内涵。“以前听党课总觉得离自己远,现在听到的都是临朐老一辈人的奋斗史,一下子就有共鸣了。”参加培训的学员孟庆琪说,课程让他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留存鲜活的历史记忆,临朐启动“红色军魂老兵不朽”口述档案采集,通过采访老党员、革命先辈后代以及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红色历史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线上传播方面,在“云上临朐”APP开设“红色基因传承”专栏,通过红色电影、微视频、微课堂等形式,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线下活动同样精彩纷呈。临朐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瑞庄“开学第一课”因形式鲜活,被市级以上媒体专题推介。

每到开学季,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临朐县委旧址,邀请退休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滋养。“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五井小学的校长井明泉说。

作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小戏之乡”,临朐还将红色故事融入传统艺术形式,先后打造《望家乡》《最后一次上战场》等50余部文艺精品。其中,周姑戏《重生》以本土廉政故事为蓝本,巡演时场场爆满,获评全省十大优秀廉政剧目;东路大鼓《丁秀英盼夫》入选全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全市唯一。

在冶源街道的乡村舞台上,情景剧《军鞋账》刚落幕,便收获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将革命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受到了沂蒙精神的感染和教育。“这些戏演得真好,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艰苦岁月,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冶源街道68岁的村民王桂兰动情地说道。

从讲解大赛的舞台到乡村剧场的戏台,从线上“指尖课堂”专栏到校园“红色研学”,临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沁润人心,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实红色精神:为老区发展注入动能

在临朐,红色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让红色资源释放更大价值,临朐将全县红色教育点“串珠成链”,整合18条主题研学专线,串联24处省市级特色研学基地,构建“参观-研习-实践”闭环模式,让县域红色资源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淌水崖水库党性教育基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他们走进淌水崖水库陈列馆,观看历史资料和实物展示,了解水库的建设历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

“大家看屏幕上这位姑娘,年仅18岁就上了建坝工地,手掌磨破了就裹块布,脸被石子划伤也不退缩……”在AR实景互动体验区,讲解员手指轻点屏幕,一幅动态画面随即展开:石坑旁,身着粗布衣裳的姑娘们手握铁锤铁钎,弯腰凿石的身影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耳边还能听到钢钎撞击岩石的“叮叮当当”声,仿佛一下子把人拉回上世纪七十年代建坝的火热现场。

“以前听老师讲‘艰苦奋斗’,总觉得离自己很远。”来自新华中学初二的学生王梓宁,刚摘下VR体验设备,眼眶还有些泛红,“刚才‘走进’工地,看到姑娘们磨出血泡的手、被汗水浸透的衣裳,才真正懂了什么是‘不怕难’。这种能看、能听、能互动的学习方式,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冲击力,也让我更明白,我们要传承的红色基因,就是这种不服输、敢拼搏的奋斗精神。”

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临朐锚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老区振兴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城关街道月庄村,千亩樱桃园鳞次栉比,村党总支书记李玉虎正带着果农调试智能灌溉设备。“1990年咱村敢第一个种樱桃,靠的就是沂蒙精神里的闯劲!”李玉虎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回忆,最初村民怕赔钱不敢试,村干部带头承包果园,还跑到烟台、大连学技术;后来看到樱桃能卖好价钱,大家才跟着种,如今全村樱桃种植面积达1200亩,还带动周边发展设施农业3万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瑞庄村则依托县委旧址建设法治文化基地,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塑造、铸魂育人的治理功能。在瑞庄村的法治文化广场上,不仅有展示法治知识的宣传栏,还有体现红色文化的雕塑和壁画。村民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法治教育和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文化让我们的村子更有凝聚力,法治文化让我们的村子更加和谐稳定。”瑞庄村党支部书记冯世红由衷地说。

沂山巍巍,见证着临朐人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步伐;弥水汤汤,流淌着沂蒙精神滋养发展的蓬勃力量。如今的临朐,正以沂蒙精神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续写着“党群同心、艰苦奋斗”的新篇章,让红色基因在这片沃土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