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65年艰苦奋斗让沙海变绿洲 国营新华林场林草覆盖率提升至88%

时间:2025-05-27 10:51:00

缓步登上35米高的瞭望塔,贺鑫深吸一口新鲜空气,脸上闪现出自豪的表情。“这片林海凝结了三代人的心血啊!”5月24日,望着眼前这无尽的绿色,她禁不住感慨,“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国营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2023年6月至今,我们又集中歼灭5000亩沙地,累计栽植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23年的65%增长到88%,建成了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

  贺鑫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据她介绍,国营新华林场始建于1960年。建场之初,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缺衣少食、工具简陋,种树时风沙漫天,刚挖好的树坑转眼就被黄沙埋了。”谈起当年造林治沙的艰难,80岁的林场退休职工贾克明记忆犹新。

  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此后又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有了项目支撑和国家投资,国营新华林场引进优良树种,大规模造林治沙。林场人通过多年种树经验,采用荒漠原生树种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等技术,防风、固沙、锁边的治理效果愈加明显。

  在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下,国营新华林场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造林绿化使林场周边形成小气候,沙尘暴、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林子里有野鸡、狐狸等84种野生动物,有杨树、柳树等36种植物,附近湖泊里有草鱼、鲶鱼等10种鱼类,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2023年至今,国营新华林场构建起“草固沙、乔锁边”立体防护体系,采取“林场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手段,使得林场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国营新华林场20万千瓦光伏项目区,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光伏支架和组件,为即将进行的电气安装调试和板下生态治理施工做准备。另一边,当地农民正在安装好的光伏板下压制沙障。

  据介绍,该项目预计6月底整体完工,投产后,板上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6万吨、氮氧化物73.4吨。配套生态治理面积2.4万亩,通过种植黄芩、沙棘等林草作物,形成稳定防风固沙带,达到“生态+产业”双赢。“我们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组织周边村社农民参与林草种植、苗木栽植、保障性苗圃建设、后期管护等全流程作业,累计参与农民超过2000人。就地取材麦秸、灌木枝条400多吨压制沙障,极大节约治沙成本。”贺鑫说。

  漫步在林场里,耳边鸟鸣啾啾、空气清爽宜人。记者看到许多树干上缠着白色胶带,贺鑫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树干上缠着监测设备,全天监测树木的生长及用水情况。国营新华林场与沙林中心共同编制《新华林场植物资源图册》,建立生态档案数据库,开展20余种耐盐碱乔灌草种筛选实验,并建设了1000亩综合示范区,申报了2项内蒙古地方标准。

  随后,记者又来到在国营新华林场保障性苗圃工程现场,只见500亩树苗挺拔生长,10多名工人正对树苗进行抹芽。原来,为预防侧枝木质化,苗木1/2处开始向下的侧枝需要全部抹掉。这样处理的苗木,经过3年生长期,树木直径就能达到3公分以上。

  这个2024年建成的自治区级保障性苗圃,已培育苗木1000万株,实施良木育种300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能够保障当地“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用苗需求。

  在一处长满杨柴的区域,贺鑫停下了脚步。“习近平总书记到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时,特别询问了杨柴的树种特性。杨柴是典型的抗沙树种,它根系发达,可以‘一木成林’。就像我们林场职工,再恶劣的环境也永远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贺鑫动情表示,“今后我们会加倍努力投入到造林治沙工作中,不断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编辑:沙志媛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