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顾家顺:面具下的坚守 让安顺地戏“活”在当下

时间:2025-05-19 03:14:00

在安顺的青山绿水间,铿锵的锣鼓声、高亢的唱腔和色彩斑斓的地戏面具,承载着六百余年的屯堡文化记忆。安顺地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从小跟随爷爷学习地戏,三十年来,他不仅坚守着这门古老艺术,更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地戏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5月18日举办的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顾家顺带领地戏团队再次亮相,用最原汁原味的表演向观众展示这一文化瑰宝。

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安顺方阵 贾智 摄

爷爷的“面具”:地戏血脉的启蒙

顾家顺与地戏的缘分,始于幼时爷爷手中的那一张彩绘面具。

“小时候,爷爷一戴上地戏面具,整个人就像变了样,声音洪亮,动作威武,我总觉得他成了戏里的英雄。”顾家顺回忆道。

安顺地戏,又称“跳神戏”,源于明代屯军文化,演员头戴木雕面具,身着戏袍,以唱、念、做、打演绎《三国》《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每逢春节或重大节庆,地戏表演都是安顺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

顾家顺的爷爷顾子炎,是安顺地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10岁开始跟着爷爷学戏,从最基本的唱腔、身段练起,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容不得半点马虎。“地戏没有涂面化妆,戴着面具看不到表情,所以需要丰富的肢体语言,人物的内心情感都只能通过肢体展现。”顾家顺说,为了练好一个动作,他常常反复练习上百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爷爷说,地戏不仅是戏,更是我们的根。”正是这份敬畏之心,让顾家顺三十年来从未间断练习,并坚持带徒授艺,确保地戏薪火相传。

顾家顺

从村头到云端:让地戏“活”在当下

时代在变,地戏的传播方式也在变。顾家顺深知,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守”,更要主动“走出去”。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顾家顺始终秉持“走出去”的理念。2013年以来,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一方面推动地戏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这项传统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传播渠道,不仅远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巡演,还亮相“村超”“村BA”等乡村盛会,更借助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推广。

地戏进校园活动

“很多人误以为地戏就是变脸,这让我意识到传播的重要性。”顾家顺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推广,他想让这项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地戏。在他看来,只有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才能确保其薪火相传。

民族大巡游:看见地戏之美

此次大巡游,顾家顺带领的安顺地戏团队,以精湛的表演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惊艳亮相,充分展现了地戏魅力。他们的演出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赞誉,更通过生动的角色演绎、华丽的传统服饰和铿锵的锣鼓节奏,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这一延续600余年的传统文化带来的震撼。

“这次大巡游让我倍感欣慰,我看到很多年轻人惊艳的神情,他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着地戏的精彩瞬间。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赢得新一代的喜爱。”顾家顺高兴地说。

对于未来,顾家顺充满期待,他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并推动地戏进入校园课程。“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愿意看,地戏就永远不会消失。”

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顾家顺用他的热爱与智慧,让安顺地戏逐渐被人们看见、了解和喜爱。在他看来,非遗传承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此次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是地戏又一次精彩的亮相,顾家顺的脚步,仍在继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晓璇

编辑 杨媛媛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