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交哥”,每次上班前都要考过“科目一”
地铁系统的运转复杂且精密,地铁司机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京港地铁4号线上,有一位被大伙儿称作“交哥”的列车司机,可他的名字里却没有“交”字,得到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他是双料的“老司机”。
在2009年来到京港地铁成为4号线的第一批驾驶员前,王宏江还是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公共交通的工作经验丰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更是突出。从业16年来,已累计安全驾驶近47万公里,还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上岗前要检查几十项设备
京港地铁4-大兴线全长50公里,列车在这条轨道上往复奔忙,王宏江也在这条线路上开了16年的地铁,近47万公里的累计安全驾驶里程,也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重复”“单调”这样的形容词,可以概括绝大多数的工作,但地铁司机有着自己独特的仪式感,图的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中保持精神上的高度集中,不能有一丁点儿的麻木。
在每天正式上岗前,王宏江的第一站是地铁司机的乘务派班室。在这里,他们除了要更换制服,确保个人的着装、仪表干净整洁外,在正式上车前还需要依次完成安全考试、酒精测试、出勤签字等规定流程,随后将当日行车计划和特殊行车指引详细记录在“列车司机手账”上,为后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考试的题都是随机的,内容包括了列车驾驶的各项重点,相当于每次上班前都要考过‘科目一’。”王宏江说。

在每天正式上岗前,王宏江的第一站是地铁司机的乘务派班室,他正在电脑上完成安全考试。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走出乘务派班室,王宏江的手上又多了一个工具包,里面装有列车日志、运行图(时刻表)、荧光马甲、手信号灯、手台、激活钥匙等,它们都跟地铁司机的工作密切相关,同时也要确保这些设备都能正常使用,电量充足。
对于列车的检查则更加仔细。上车前,王宏江需要对列车外部设备进行全面仔细检查;在驾驶室内,还要依次检查40多项设备,包括车门、牵引、制动、空调、广播等系统,逐一测试各项功能,“到了夏天还要再测试下雨刷器是否能正常工作。”王宏江说。

每位地铁司机上岗前还需要进行酒精测试。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王宏江是京港地铁的首批司机,2009年入职,参与过地铁4号线和大兴线开通前的调试工作。从业16年来,累计安全驾驶近47万公里,连续16年保持客车司机累计运营里程数第一、累计安全公里第一的纪录,并于 202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驾驶中的“小动作”
在驾驶过程中,王宏江还有一些神秘的“小动作”:在进行操作时,总要用手比比画画,嘴里还念念有词。
这是为了运营安全的必备操作——“手指口呼”,不只是地铁司机,地铁的站务、工务等人员在工作时也都会有类似的动作。
王宏江告诉记者,为确保线路安全,地铁司机须对列车经过的信号机显示情况、道岔开通方向进行手指确认;在运行过程中,每到一站,都要在列车进站到离站的短暂几十秒内,对信号显示情况、列车停车位置、车门和站台门的开闭情况进行确认,还要确保列车与站台的缝隙内无异物夹带。此外,还有多项需要确认的内容,每一项都要通过“手指口呼”的方式进行检查确认,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王宏江在列车出发前进行“手指口呼”的确认操作,以保证地铁列车运营安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确认每项信号设备时,我们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用两根手指指向设备,口中也要把自己确认的信息再念叨一遍,做到‘手到、眼到、口呼唤’的三重确认。”王宏江说。
靠谱老司机也干“出格”事儿
“责任心强”“把乘客的事儿当事儿”,这是不少同事对“交哥”的第一印象,虽然地铁司机的工作中很少能遇到什么“英雄事迹”,但他驾驶的地铁列车总能让人感到很靠谱。
如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列车运行的过程中,不少操作已经可以交给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但地铁司机依旧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丰富的经验和处置能力依旧会派上大用场。
有一次,王宏江驾驶着4号线列车行驶在露天段西红门高架桥上时,远远瞭望到前方轨道上有不明异物,定睛一看,初步确认是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侵入行车限界。于是,他果断采取措施,立即紧急停驶列车,同时通过列车广播安抚乘客情绪,并迅速联系行车调度员,将突发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经行车调度员统一调度,及时清除了风筝,保障了列车顺畅运行。整个突发事件从发现异物、进行汇报到应急处理,总共用时90秒,几乎没有对乘客正常出行造成明显的影响。
有的时候,“交哥”也会干一些超出本职工作的“出格”事儿。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他驾驶着末班地铁返回车辆段,在对车厢进行例行巡检时,突然发现了一个被遗落在座位上的背包,里面有数千元现金和一张医院的缴费单。
按照规定,遇到这样的情况,司机只需要将乘客遗失的物品上交即可,由公司统一联系乘客后,在约定的地点领取。但考虑到此次遗失的物品可能关系到住院患者的救治,王宏江和领导商量后,决定直接把东西给失主送过去。按照缴费单上地址找去,王宏江折腾了半宿,终于在北京某个老小区里找到了焦急的失主,对方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当天遗失的物品竟然能“自己跑回来”,一时间竟喜极而泣,拉着王宏江的手一直也不松开,不住地感谢,直呼“这是救两条命的钱!”原来,这钱是对方给临产儿媳筹备的手术押金。
16年的地铁司机经历,王宏江不仅是自己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还将其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法,为新学员提供学习参考。他参与编写了《客车司机应急处置手册》,对排查流程进行优化,细化处置程序,形成“排查-试验-汇报”三步快速处置流程,有效提升应急处置效率,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提供清晰指引。
坐地铁时,总会犯的“职业病”
“交哥”时常也会这样打趣式地自我调侃:当地铁司机的时间久了,多多少少也有了些“职业病”。而他所说的“职业病”其实是观察列车的驾驶情况,王宏江坐地铁出行的时候,总会静静感受着列车的每一次起步、制动,观察司机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置。特别是当他坐到4号线的时候,遇到一些不太理想的操作情况,他都会默默记下,在合适的时机与同事交流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虽然我们的经验可能更丰富一些,但老司机也要向新同事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时候年轻司机背知识点比我们要快得多,也更会用现在这些新的网络工具,所以我们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王宏江在检查整理所需携带上车的必备工具。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王宏江的头脑中,地铁4号线的轨道线路已经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标记点:哪里会迎来一个弯道、哪里需要提前减速、哪个站客流量大、什么时段人最多、什么情况下需要延长几秒开门时间等候乘客,这些他早就摸得门儿清。
只要有机会,“交哥”特别愿意把这些驾驶经验分享给同事。比如,作为列车司机,要学会多观察,注意乘客的上下车动态,以防夹到乘客的衣物、行李,给乘客造成不便。再比如,当观察到车厢内出现特殊情况时,就需要及时通过车厢广播对乘客进行提醒,化解风险。

在上车前,司机也需要对列车外部设备进行全面仔细检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晚关一会儿门,多等等“末班车”乘客
在入职京港地铁之前,王宏江曾做过多年的公交车司机,“交哥”始终觉得自己很擅长且愿意跟乘客打交道,“以前我开公交车的时候跟乘客就在一个车厢里,要服务好大伙儿,自然少不了沟通交流,后来当了地铁驾驶员,我还是习惯站到乘客视角上想问题。”
为了方便旅客出行,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在一些重要的周末、节假日会延长运营时间,“乘客拎着大包小包跑向地铁车厢”是王宏江见到的最多的场景,尤其是当乘客知道站台上的这趟列车已经是当天的末班车时。

王宏江正在驾驶地铁列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如果看到有赶末班车的乘客向我跑来,马上就要上车了我还关上门,那乘客会感到多么沮丧和无助,甚至会导致一些冲门、抢上的情况出现。”
于是,这个时候,王宏江就一定会格外关注站台情况,会与站务人员确认站台上没有跑来赶末班车的乘客后,才会关门发车,尽量让延长运营时赶地铁的乘客都上车。如今在王宏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4号线末班车司机会更主动与行车调度人员、站务人员沟通,关注延长运营时段乘客的上车情况,本着“安全第一,以客为先”的服务理念,让乘客安全、顺畅归家。
“虽然我们在地铁列车上和乘客隔着一道门,但服务意识上必须‘零距离’。”王宏江说。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